笔记本 频道

SONY R505AFC评测报告

R505AFC使用感受之硬件配置和性能评测篇



虽然R505AFC被设计为数码化的小型多媒体控制和娱乐中心,但它毕竟是基于Windows平台的PC架构,所以对它进行一次性能测试还是很有必要的。

配置说明

SONY公司给我的样机并没有原装说明书和任何说明材料,因此以下配置是从实测中得到:

CPU及散热: Intel Mobile Pentium III 850MHz(SpeedStep速度为700MHz),拆开键盘更换内存时即可清晰的看到封装为不可更换的BGA2封装。



BGA2封装是所有Mobile Pentium III封装式中最轻最薄的,R505AFC选择BGA2封装的Mobile Pentium III CPU显然是出于机身轻薄的考虑。从图片中我可以看到R505AFC在CPU到散热片之间有3根导热管,传导热量的能力显然要比一般笔记本电脑的单根导热管强得多,加上R505AFC特有的飞碟式入风口提供的强劲气流,CPU附件的机壳能够保持很低温度就不难理解了。

以下是Intel Processor Frequency ID Utility的测试结果,证实为Mobile Pentium III 850的CPU:





内存:原配为128M三星颗粒的板载内存(即直接焊接固化在主板上的内存),根据SONY公司的要求我在唯一的一条内存插槽上添加了一条KingForce的128M内存(HY颗粒),因此测试是在256M内存的情况下进行的。应Sony公司的要求我也尝试了多种不同的内存,单条容量从64~256M都有,颗粒包括三星,HY,Toshiba,NEC等,品牌包括KingMax,KingForce,KingStone,KingHorse,Toshiba,IBM,Compaq以及不知名的杂牌条,结果是R505AFC的内存兼容性十分好,在我测试的所有内存中没有一种出现不兼容问题,即使是对256M单条的内存都毫不挑剔来者不拒,这一点值得称赞,因为市面上大多数笔记本电脑对于128M单条的内存并不太挑拣,但是对于单条256M内存挑内存的情况则比较严重。







R505AFC原配的内存为128M,对于运行WindowsXP中的大负荷操作会有一点勉强(运行Windows2000还可以),建议SONY将此原配内存加大到256M会比较理想。




硬盘:R505AFC的硬盘是Toshiba MK2018GA,容量为20GB,转速仍然是笔记本电脑硬盘标准的4200转,(有兴趣的朋友可访问这里获取详细资料),但其Cache 为2M,因此在NT和Windows2000环境下的性能会比Cache为512K的普通型号有优势。由于SONY公司此次只允许我拆解到换内存的步骤,因此硬盘是如何安装在主机内的图片就无法给大家看了。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款硬盘的高度是9.5mm,R505AFC有限的机内空间也只允许安装9.5mm高度的硬盘(笔记本电脑硬盘中最薄的一种),请打算自己换硬盘的朋友留意了。由于制造业生产批次和货源稳定程度的原因,R505AFC也可能在未来采用其他品牌的硬盘,在笔记本电脑中不同时期的产品采用不同的配件的情况屡见不鲜,大家不必觉得奇怪。

显卡:R505AFC的显卡为815EM芯片组内置的Intel显卡,支持AGP4X,显存是11M SGRAM,这款显卡的3D和2D画质都非常出色,配合R505AFC 12.1英寸的XGA分辨率TFT更是锦上添花。虽然只有11M显存,但是3D性能仍然比主流笔记本电脑的ATI Rage Mobility M1(8M显存)要强得多,3Dmarks2000V1.1的分数达到995分,而主流笔记本电脑的ATI Rage Mobility M1(8M显存)的3Dmarks2000V1.1分数只有560分而已(对比机型为IBM ThinkPad A20M)。



R505AFC可以通过升级BIOS来改善显卡性能,升级文件可以在这里下载,R505AFC暂时没有正式的BIOS,但只要选择和R505AFC配置相同的其他型号的升级文件同样可以升级,将这个升级文件解压缩到一张干净的DOS启动盘上,覆盖原有的Autoexec文件,然后用这张软盘启动机器即可自动升级BIOS,升级BIOS之后3DMark2000分数上升到1201分,是相当大的改善!!



但R505AFC的显示方面有两个不大不小的问题(其实应该说和显卡芯片有关),其一是配合815EM内置的显卡时,虽有11M显存但是无法上到32bit色深,最高只能到24bit色深,这个问题对于日常的上网和文字处理来说当然不是问题,但对要求较高的2D图形处理而言会有一定的阻碍。其二是815EM芯片组内置的显卡在DOS下不提供低分辨率全屏拉伸功能,这样当你运行在DOS下的时候显示的画面就不能满屏,而且在BIOS和显示属性中都没有找到可以拉伸到满屏的设定选项。在Windows里面,只要你安装了SONY的HotKey驱动,可以用FN+F快捷键来强制把屏幕拉伸到满屏。



声卡和喇叭:R505AFC的声卡也是815EM芯片组内置的SoundMax声卡,表现还不错,可惜R505AFC机身上两个较小的喇叭(超轻薄的代价)拖累了声卡的表现,声音显得较为单薄而且音量较小,不过耳机输出的音质则相当好,也没有出现笔记本电脑中常见的硬盘和光驱噪音干扰。



Memory Strick插槽:R505AFC在机身的左侧装备了VAIO笔记本电脑特有的Memory Strick插槽,这个插槽是基于USB接口的,现在各位应该明白为什么接上Docking后一共只能有3个USB接口了吧!主板每个USB控制器通道只能有两个USB根接口,R505AFC的主板是815EM,内置2个USB控制器通道,每次只能同时使用4个一级USB接口,Memory Strick插槽始终要占用一个,那么其他可以同时使用的标准USB接口就只能有3个了。



Memory Strick插槽的传输速度是USB标准的12Mbps,这个速度要比用USB线直接从DC或者DV中读取快得多,一根存满文件的64M Memory Strick只需一分钟左右的时间就可以读完,速度还是很理想的。

R505AFC的Memory Strick装置得到WindowsXP操作系统的支持,在WindowsXP不需要额外的驱动程序,而且当插入Memory Strick时,操作系统会把它作为一个移动存储装置对待,并且出现选择操作的对话框。

i Link接口Combo光驱:这个Combo光驱可以说是整台笔记本电脑中价格仅次于TFT的部件,一般笔记本电脑都只装备DVD-ROM或者CD-RW甚至只有CD-ROM,DVD-ROM+CDRW这种Combo驱动器可以说是只在某些优异机型中才可以见到的配备,即使在台式机上面这种驱动器都非常昂贵,它使得笔记本电脑同时具备了读取DVD/CD-ROM和刻录光盘的能力,尤其是R505AFC的这个Combo光驱还是i-Link接口的,i-Link接口其实就是基于IEEE1394接口协议的,传输速度达到400M/s,对于一个最高速度为24X的光驱是绰绰有余了。



R505AFC的Combo光驱规格为8x4x24(8倍速刻写CD-R,4倍速覆写CD-RW,24倍速读取CD-ROM),DVD读取时为8X,Buffer为2M,这是现时笔记本电脑Combo光驱的规格不凡。

这个Combo光驱安装在Docking中,SONY这次没有允许我拆解底座,Windows2000也不能正确读取这个Combo光驱的硬件信息,所以我用刻录软件Nero5.5.3中的刻录机信息功能成功的获取了这个刻录机的硬件信息:Matshita UJDA710。



由于采用i-Link接口,这个Combo光驱在刻录光盘时的CPU占用率极低,使用Nero5.5.3在8x刻录CD-R的时候平均CPU占用率只有5~7%,是非常理想的成绩,我在一部装备8x CD-RW的Fujitsu笔记本电脑上测试过它的Matshita UJDA330刻录机,在同样情况下使用Nero5.5.3用8x刻盘时CPU占用率高达60%。

实测刻了一张647M的CD-R,用时9分57秒,算是合格的8X了,大家可能会发现这个速度和许多杂志上测试的8X刻录机结果有点距离,但请注意我是用大量零散文件刻录(212个文件7个文件夹,总容量647M),所以慢一点也算正常。

R505AFC的Combo光驱在读取DVD的时候也非常流畅,CPU占用率徘徊在5~8%之间。

当然,作为一部Combo光驱,R505AFC的Matshita UJDA710也无法逃避Combo光驱共有的弱点,就是认盘和退盘速度比较慢,但是读烂盘的能力倒是出乎我的意料,成功的读出了我手上所有的烂盘,读烂盘能力是我见过的最好的笔记本电脑光驱之一。

R505AFC这个光驱由于采用i-Link接口,所以通常的DOS或者Win98启动盘是认不出它的,必须要加载SONY自己的特殊驱动才可以,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带启动的Win98安装光盘可以启动机器但是无法认出光驱,不过Windows2000的安装光盘则可以顺利的从光盘启动安装,事实上我用于测试此机的英文版Windows2000就是这样安装的。

此外,由于采用i-Link接口,R505AFC上无法也无需打开光驱的DMA模式(i-Link接口的性能比DMA更加优秀),在Windows2000硬件设备管理器的Secondary IDE Channel Properties中可以看到没有DMA设备。



USB接口:在安装Docking时,R505AFC提供了3个USB接口。根据我的经验,一部机器提供越多USB接口,就越容易出现USB接口供电不足的问题,在超轻薄笔记本电脑上尤为常见。具体表现就是当使用外置USB硬盘等耗电较大的设备时会出现供电不足的问题,使得这些USB不能正常运转,但在R505AFC上面没有遇到这个问题,无论使用电池还是交流电源供电,3个USB口都可以正常的驱动USB硬盘,可见R505AFC的USB供电能力充足。

电池:R505AFC的锂电池只有区区的2600mAh(10.8V),我本来也没有指望它有很好的表现,根据以往的经验估计这个电池就只有2个小时不到的使用寿命,在把电池充满电后,晚上睡觉前开始了Batterymarks4.01测试(不带Docking,CPU自动降频为700MHz,屏幕亮度为一半,关闭电源管理中所有节能项目)……第二天早上起床后我含着牙刷和满嘴的泡沫来看测试结果,启动机器一看差点让我把牙刷吞到肚子里面去,BatteryMarks4.01的测试结果明明白白的写着2:59(2小时59分钟),我不能相信这个结果,于是索性再来一次,把电池充电到100%然后重新开始BatteryMarks4.01测试,测试完后的结果比上一次还要夸张,竟然有3:02(3小时零2分钟),这次可是我自己亲眼看着测试的全过程的,我无话可说,只能说R505AFC的电源管理非常有效,因为在同类机种中许多电池容量比它大,而电池寿命还要比它短,我自己使用的IBM X20有3600mAh的加强电池,CPU还只是600MHz(自动降频后为500MHz),同样条件下测试寿命也就是2小时50分到3小时之间。



这个测试结果让我一改以前对SONY VAIO笔记本电脑电池性能不佳的偏见,事实上,BatteryMarks在测试中会不断的调用其Griphics Engine(调用大量快速运行的脚本模拟图形应用),Processor Engine(使CPU占用率达到100%)和Disk Engine(在硬盘中大量拷贝临时文件再删除),再在其中间断的插入模拟用户使用笔记本电脑思考时停顿的Think Engine,整个测试比起一般的日常操作负荷重得多,所得出的电池使用时间也是比较保守的,日常应用中完全可能获得比我的测试结果要长的使用时间。

Docking:R505AFC的Docking除了提供i-Link接口的Combo驱动器外,还带有一个UnDock的开关,只要拨动这个开关,操作系统就会自动卸载Docking,然后就可以拨动Docking后方的弹出杆(需要双手操作)将主机弹出Docking,非常的方便,而其他厂家的Docking往往需要进行几步的软件操作才可以从操作系统中卸载Docking。



当然,如果你愿意,也可以用这种传统的方法卸载Docking,只需要点击开始->脱开计算机再等待一会就可以卸载Docking然后手动弹出主机。



性能测试:

相信许多朋友都会对R505AFC作为一台电脑性能如何很感兴趣,下面就给出部分测试的结果,出于篇幅的限制,我只在这里给出主要的测试结果,对具体全面测试结果有兴趣的朋友请下载我们的打包测试结果。

需要事先说明的是,SONY公司给我送来的这台测试用机和16号以后市面上最终销售的机型有点不同,没有带随机的驱动和软件光盘,预装的是中文版WinXP Home Edition,而且里面已经安装了SONY自己用于培训的一些软件,因此我将原有系统备份之后格式化掉硬盘安装了英文版的Windows2000,之所以不在WinXP下直接测试是因为有些测试软件不能在XP下运行,而且WinXP下的测试结果和Windows2000等操作系统平台获得的结果也不具可比性。

由于SONY没有提供随机驱动,我在网上也没有找到专为此型号定制的驱动(太新了没办法),故选取了规格和此机最相似的R505TEK的驱动代替,这些驱动的版本和R505AFC在中国最终发售时所附送的版本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下面的测试过程和结果仅供参考。

为了测试需要,我将R505AFC的20G硬盘对等的分为两个分区,采用FAT32格式安装了英文版的Windows2000(因为部分的测试软件无法在中文版的操作系统上运行),还安装了SP2和IE6,Media Player7.1,DX8.0a等测试必须的组件,为了保持系统干净,我没有在这套测试系统中安装SONY附送的Photoshop LE和MovieShake等软件。

测试前先清理硬盘中在安装过程中留下的垃圾文件,然后用Win2000自带的硬盘整理软件整理硬盘,每次测试后都重新整理硬盘并且重新启动机器才进行下一次测试。

CPU性能:我使用Sisoft Sandra2001 Pro来测试CPU的整数运算能力和多媒体性能,结果如图:





这个结果符合Mobile Pentium III850MHz应有的表现。

内存性能:使用Sisoft Sandra2001 pro的Memory benchmarks测试内存的带宽,由于R505AFC使用的CPU为外频100MHz的Mobile Pentium III,所以内存也只能工作在PC100的状态,测试结果也算符合815芯片组平台上PC100 SDRAM的表现。



硬盘性能:这里使用了WinBench99的Disk WinMark99和SiSoft Snadra 2001 Pro的Drive index测试,结果是Business Disk WinMark99获得了5190分,High End Disk WinMark99获得了13900分,这个分数毫不逊色甚至超过于许多厂家的高端型号,例如配置类似的IBM T23(PIII-M 866MHz版本)。从下面的硬盘传输率曲线图也可以看到,这款硬盘的起始速率和平均传输速率的表现都相当不错。



而Drive Index的分数则为14165分,同样超过了一般20G硬盘的分数(12000分左右)。



显卡性能:此处使用了WinBench99 Griphic99,3DMarks2000和3D WinBench2000进行测试,测试结果当然不能和采用Nvidia Geforce2Go 16M显存显卡的大型高配置笔记本电脑相比,毕竟R505AFC的显卡只有4M显存,但在同类配置相近的超轻薄笔记本电脑中R505AFC的分数可谓遥遥领先,甚至不输于一些主流全内置和光软互换的机型。3DMarks2000的分数达到995分,WinBench99的 Business Griphics WinMark99分数为183,Hi End Griphics WinMark99分数为563,3D WinBench2000基本能够流畅运行,3D WinMark分数为21.8。



也许大多数朋友不明白这些分数代表的含义,让我在此举一个例子用于对比:采用ATI Rage Mobility M1(8M显存)显卡的主流全内置笔记本电脑IBM ThinkPad A20M(其他配置为PIII700MHz,256M内存,12G 硬盘,14英寸XGA分辨率TFT屏幕)的相应分数是3DMarks2000=560分,WinBench99的 Business Griphics WinMark99分数为169,Hi End Griphics WinMark99分数为431,3D WinBench2000的3D WinMark测试则无法通过。

当然,这并非是说对比用的IBM机子就较差,因为3D Marks2000和3D WinBench2000这两个测试对显卡的要求很高,之前都只是用来测试台式机显卡的,现时在笔记本电脑中采用的显卡除了少数几款最高端的型号外还都无法跑完这些测试,更不要提能够获得很理想的分数,呵呵!在此用这些软件来测试R505AFC可以说已经是越级挑战了。

需要特别称赞的是,配合SONY画质出色的12.1英寸XGA分辨率TFT,R505AFC的显卡3D画质很理想,贴图和纹理都表现得相当的逼真,在XGA分辨率下播放3D Marks2000中的 Demo时画质也令人满意。

R505AFC的显卡应付一些比较简单的3D游戏(不要告诉我你要在XGA分辨率下玩QuakeIII!)还是可以的,我自己是不玩游戏的,但是另外一位参与测试的朋友告诉我最近热门的CS可以在VGA(640x480)分辨率下在R505AFC上流畅运行。

我对R505AFC这个整合在815EM芯片组中的显卡评价是中上,你可以拿它打一些简单的3D游戏和进行一些不太复杂的3D应用,但是不要指望它能够为你带来清晰细致和宏大的3D效果,量力而行吧!

综合以上测试结果,我认为R505AFC的表现很对得起它的配置,尤其是显卡,Combo驱动器和电池的表现大大超出我的期望,从测试的得分来看,在配置类似的超轻薄机型中已经名列前茅,我认为它是一款外观靓丽时尚,多媒体功能强大,性能表现也很有水准的佳作。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