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1 月 19 日,重庆2025英特尔行业解决方案大会上,英特尔副总裁兼中国区软件工程和客户端产品事业部总经理高嵩用60分钟完成了一次“技术-产品-生态”的三级跳。演讲表面是一场新品发布,内核却是一幅 AI PC 的终局路线图,探讨了未来10年AI PC的发展和技术路线:
底层:18A 埃米制程 + RibbonFET / PowerVia,把能效曲线再掰弯一次;
架构:Chiplet 模块化 SoC,让“算力菜单”可自由拼盘;
体验:从“AI 增强”走向“AI 原生”,PC 第 一次拥有“五感+大脑”。
英特尔副总裁兼中国区软件工程和客户端产品事业部总经理高嵩
当“制程红利”撞上“模型爆炸”
当制程红利与模型爆炸在同一时间轴交汇,PC 产业迎来 40 年未见的“范式拐点”。高嵩给出的判断干脆利落——“未来 24 个月,AI PC 将完成从工具到伙伴的物种跃迁”。本文沿着其演讲主线,拆解四条必然路径,并给出冷思考:谁是赢家,谁是过客。
方向一:制程再进化——“埃米时代”是门票,不是护城河
1. 技术层:英特尔18A 的两大撒手锏
RibbonFET:栅极四面包裹纳米片,漏电率下降 25%,驱动电流提升 15%,等于在同样面积内把“水管”换成“水渠”,开关更干脆。
PowerVia:把供电层搬到晶圆背面,信号层“独占”正面,电压降减少 30%,等于给摩天大楼单独修了一条地下电缆,楼上办公不再跳闸。
2. 商业层:埃米制程是“门票”
晶体管密度提升 30%,意味着 120 mm² 的 Panther Lake 可塞进 180 亿晶体管,给 NPU、GPU、CPU 同时留足空间;
但门票≠护城河:台积电 14A 已在风险试产,三星 1.4 nm 路线图同步放出,埃米竞赛 2026 年将进入“三足肉搏”。
现阶段制程领先窗口期缩短至 12-18 个月,真正的差异化将来自“封装 + 软件 + 场景数据”三位一体,英特尔将在2026年一季度首先实现18A制程的量产,Panther Lake的出现使得英特尔在此在制程工艺上处于行业领先地位,AI PC在基础架构上,已经完全整合完毕。
方向二:架构重构——Chiplet 把“铁板”拆成“九宫格”
1. 技术层:
Panther Lake 采用“3-Tile”结构——Compute Tile(18A)+ Graphics Tile(TSMC 3 nm)+ I/O Tile(Intel 16)。
通过 Foveros 3D 封装,Die-to-Die 带宽 500 GB/s,延迟 < 2 ns,等于在主板内修了一条“轻轨”,Tile 之间像城区互通。
2. 商业层:
英特尔首次在中国开放“点菜式”IP 池:CPU/NPU/GPU/I/O/Security 五类芯粒可重排,ODM 最快 9 个月拿到定制 SoC。
风险当然也同时存在,譬如Chiplet 的测试、良率、散热成本被低估,一颗 6-Tile 芯片封装成本比单 Die 增加 18%-22%,需要规模效应摊薄,对于后续订单的支持要持续监控和把握,进而实现利润最大化。
Chiplet 把“标准品”变成“半成品”,半导体价值链被拆成“IP→封装→场景集成”三段,中国OEM首次有机会反向定义芯片。
方向三:体验跃迁——从“AI 增强”到“AI 原生”
高嵩给出“AI 原生”的硬指标:
1. 算力:180 TOPS(Panther Lake),其中 NPU 占 45 TOPS,留给 800 亿 MoE 模型实时推理;
2. 记忆:32K 上下文窗口 + 压缩 KV Cache,相当于“一本 150 页的书”随时在本地读完、记住、引用;
3. 感知:多模态传感器融合(视觉、语音、环境光、加速度),让 PC 具备“五感”;
4. 执行:MCP(Model-Calling-Platform)机制,智能体可调用 300+ API,从订机票到调 RGB 灯效“一句话到位”;
5. 学习:端侧强化学习管道,用户本地数据不上云,模型每周微调一次,越用越懂你。
案例:
比如游戏场景——AI 高静本在《黑神话:悟空》2K 全高画质 68 fps,风扇噪音 32 dB,C 面 < 42 ℃,把“性能本”做出“轻薄本”的体验感受;
会议场景下,3 分钟生成带待办、带发言人画质的纪要,跨 PPT 页码精准定位,实测 90 分钟会议可节省 45 分钟整理时间,大幅提升办公人群的效率。
AI 原生体验不是“跑分高”,而是“存在感低”,用户忘记设备的存在,只与任务对话。
方向四:生态洗牌——开源模型 + 年轻开发者 = 快鱼吃慢鱼
1. 模型层:
高嵩列举 DeepSeek、通义千问、ModelBest 三大国产模型,半年内把 7B 模型推理延迟从 2.3 s 压到 0.8 s,证明“开放权重”正在快速逼近闭源。
英特尔通过 OpenVINO 统一工具链,一键把 PyTorch→INT4 量化→NPU 部署,开发者无需写一行驱动。
2. 人群层:
2025 英特尔 AI 创新应用大赛 70 万参赛者,25 岁以下占 52%,Z 世代用“AI -first”视角重做 Office、游戏、教育、法律、电商五大场景。
决赛作品“端侧 AI 律师”在 Panther Lake 上跑 70 亿参数法律模型,庭审实时摘要准确率 96%,已获国内 3 家律所 PoC 订单。
3. 商业层:
英特尔宣布“三年 1 亿元生态基金”,凡基于 Panther Lake 的独立软件开发商(ISV)可获最高 50 万美元联合营销费用 + 芯片级适配支持。
风险:华为、AMD、高通同步推出本地基金,生态战从“技术”升级为“资本+流量”多维对抗。
AI PC 的生态门槛不再是“有没有”,而是“快不快”——谁能把模型压缩到4B、谁把延迟压到 100 ms 以内,谁就能占领用户心智。
冷静下来,我们同样需要思考现阶段下面的问题:
散热压力:AI PC运行中在180 TOPS 满载 15 min 后,整机功耗墙仍会被撞到 80 W,轻薄本需要提升散热效率,噪音很难低于 35 dB;
数据主权:端侧学习虽“不上云”,但模型权重仍可能泄露用户偏好,欧盟 GDPR 已着手把“本地模型”纳入监管;
碎片化:Chiplet 开放后,可能出现“一客户一Tile”的碎片化需求,英特尔如何平衡规模经济与个性化?
资本回收:18A 新厂投资 200 亿美元,折旧期 10 年,需要年均 35 亿美元营业利润才能打平,PC 单一年度市场规模能否支撑?
“NPU 普及即替代 GPU”:目前 NPU 仅对 INT4 友好,FP16 仍比 GPU 慢 3倍,3A 游戏与 LLM 训练仍需 GPU;
“端侧大模型消灭云”:80 亿参数是天花板,若想跑 175B 甚至 540B,仍需云端混合推理,端云协同才是长期均衡。
终局:回到“PC 是什么”
高嵩在尾声引用 1892 年诗句“万家灯火气如虹”,把英特尔比作“架桥者”。但这座桥的终点不是芯片,而是“人机关系”的重定义:
过去 40 年,PC 是“人操作工具”;
未来 10 年,PC 是“人与数字世界的共生伙伴”。
技术上看,18A 制程、Chiplet、180 TOPS NPU 只是“必要基建”;商业上看,谁能把开源模型、年轻开发者、场景数据、资本四股力量拧成一股绳,谁就能拿到下一程的船票。
英特尔的宣言很清晰——“焕新前行,以芯引领”。但历史告诉我们,每一次计算平台的更替,旧霸主最多只有两次“换芯”窗口。18A 是第 一次,14A 将是第二次。如果届时生态仍无法锁定用户,灯火再虹,也可能只是昙花一现。
水势西回复折东,灯火万家不夜城。AI PC 的洪流已至,这一次,所有都将走进AI PC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