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本 频道

深圳平板圈:任性英特尔带我装逼带我飞

  深圳,一个以电子制造业闻名于世的造梦之城,这里拥有全球范围最完善的电子产品产业链。曾有人说,只要深圳厂商愿意,他们可以在三个月内将一个可以实施的概念迅速转化为上架的产品,这就是名闻遐迩的“深圳速度”。

  英特尔闯荡深圳平板圈的故事始于一年之前。从那时开始,全力猛攻移动市场的英特尔视线就一刻也没有离开过这里。上至首席执行官科再奇、总裁詹睿妮、中国区总裁杨叙,下至产品、技术和销售支持团队的普通员工,频频造访、驻扎深圳似乎成了工作的常态。

  在深圳这一年,英特尔重新拾起创业者心态,以天生的偏执适应着深圳平板圈激烈搏杀的生态环境。从最初混个脸熟,到建立专门技术支持团队,创建智能设备创新中心,设立智能设备创新基金,提供交钥匙解决方案,联合产品营销……一系列动作从未停止,英特尔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耐心在这里耕耘。英特尔希望证明一点:“我不是任性,我只是相信自己最终能赢”。

  英特尔一步步地在改变,用杨叙的话来说,“英特尔在革自己的命”。而对于这种改变,感受最为真切的莫过于在这一年与英特尔有过频繁交集的合作伙伴。在他们眼中,“大象跳起了舞步”,英特尔从最初那个只会慢步“华尔兹”的华丽舞者,变成一位熟稔“探戈”、步伐明快的激情舞者。

  任何商业故事归结于最终,终究离不开人的故事。回顾这一年,透过那些与英特尔一起摸爬滚打的合作者视角,或许能够更真实感受并理解英特尔与深圳平板产业圈所产生的化学反应。

  一、蓝魔万秋阳:“跟英特尔合作之后,蓝魔也不好意思做个烂的”

  蓝魔数码总经理万秋阳

  万秋阳不得不每天面对着各种“吵架”,从早到晚。自打在前年任了蓝魔数码的CEO后,这样的日子他已经过了将近两年,好几次,他都忍不住自问,我到底是CEO,还是“首席质检员”呢?

  因为很多事情在他原本的逻辑里,不该是像蓝魔这样的“小公司”操心的。检测部门有一次做飞行模式的切换,不断地打开和关闭,当到了696次时,有一台机器切换不过去了。结果研发部门不服,就把检测部门告到他这里了,“我一听,也懵了,谁这一辈子还需要用近700次的飞行模式啊?”

  结果测试部门十分强硬,甚至威胁出不了货,万还是“投降”了,他们协商的结果就是找英特尔解决了这个bug。

  万秋阳就是自己给自己“找事”,实际上,他此前对平板电脑一窍不通,本科读的化学,在比亚迪又做了十几年的制造业。但他一上任,就把测试部门的权重调到最高,直接向他汇报,也就是说,几十个年轻人可以随时敲开他的办公室。

  “然后就是每天各种吵架,研发团队和测试部门就没有一天不PK的。”他还老接到供应商的投诉,“昨天还有一个屏的供应商来找我,他点亮一块屏让我看,‘万总,你说这哪不行?’我是觉得看不出来的,但我做不了主,还得找品质经理、市场部一起讨论讨论。”就这样,两年过去了,愣是把他磨成了一个业内专家。

  万秋阳说他不这样做不行。蓝魔在他来之前,虽然已经做过一阵子的平板电脑,但包括产品和流程都惨不忍睹。“那时我还只是公司的顾问,我们内部开过无数的会,大家都想做一个好的产品,而看到别人上市了,我们就忍不住了。所以,从没想过产品究竟该怎么做。”

  在刚开始来蓝魔的时候,万秋阳似乎并没有太大兴趣继续待下去。他的老上级、比亚迪三位创始人之一,同时也是蓝魔董事的夏佐全已经挽留过他好多次,夏看到了他身上那种能潜下心做事的特质。但万秋阳实在觉得蓝魔面对的生意有点小,而且改造它还是个大工程,至少按照他的标准是这样。

  “他最后还是给我打了一个电话,我们聊了2个小时,最后我还是同意了。”万秋阳说,“他真正打动我的,是在深圳创立一个品牌,这是我此前根本没做过的。”

  万的路子不合常规,他一进来,就把测试部门划到自己的管辖范围之内。天天组织开会学习,还要求扩编,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

  “很多人不那么理解,但我是觉得最好的产品基础就是测试。它就像你的眼睛,没有眼睛你根本不知道往哪里走,只有测试才能修改。”万秋阳甚至去找老东家要了不少资源,“就因为它太重要了,所以是一个非常高投资的项目。整个电子产品的设计,没有一个亿的测试实验室基本上做不下来,这一块我们在跟比亚迪合作。”

  他第一个真正操盘的产品是搭载英特尔凌动处理器和安卓操作系统的蓝魔i9。去年3月,万就想着把资源更倾向于英特尔的平台,双方已经合作过一次,在蓝魔第一台英特尔芯平板W32基础上,他们找到了很多合作下去的理由。

  英特尔希望蓝魔能成为它在深圳的“灯塔”,因为深圳在未来很有可能会重新出现几个像“联想”一样的公司,而蓝魔就是他们挑选的第一家公司。万秋阳看到了重塑品牌的可能性,如果一个国际巨头不惜一切要在这里干些事情,那你很难会拒绝这样的机会。

  谨慎起见,他们看了联想用英特尔芯片做的旗舰智能手机K900,还有其他几个搭载英特尔凌动处理器的产品。在做了一系列的数据分析之后,他们发现整个平台是稳定的。于是,万就毫不犹豫地做了一个决定:停掉其他所有的产品,只做i9!

  他这才可以名正言顺地在公司里大提特提测试的重要性,“我根本不用说,跟英特尔合作之后,他们也不好意思做个烂的。”

  万秋阳很顺理成章地把他理想中的那一套方法论搬到了蓝魔。测试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专业性的测试,一个是体验性的测试。专业测试就是1200项行业标准的测试,体验测试是蓝魔的特色工程,公司的100位员工,每个人会对产品进行一到两周使用的体验。“每个人的使用习惯不一样,所以不同的侧面也会更全面地反映产品的问题。”万自己就这样严格要求自己,机器从来不离手。

  老板传递出的信号极大地影响了各个部门的行为方式。i9前后用的玻璃面板材质是不一样的,每个工程师抽屉里都有一大堆的材料,有段时间,他们的工作就是找出颜色最接近的两块。“我们跟苹果的标准一样,从20根天线中找到一个最好的。”万秋阳说。

  结果i9两个月就做出了,英特尔对接他们的工程师们几乎就没离开过蓝魔,他们甚至有自己专属的办公室,“任何时间都能找到他们。”去年10月1日,i9有一个充电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万秋阳很着急,因为i9在9月12日就发布了,预售期都早就过了。蓝魔的研发团队始终没搞定这个事,万实在没办法了,就给英特尔打了电话,“人家大过节的也没休息,10月3号就帮我们解决了。”

  临上市,万还提出要加上一个特殊的售后服务:三个月换新和15个月的售后服务。“很多人问我,国内没有人这么干过,你不担心吗?我说我从来不担心,因为我实实在在地看到了超过1000万次的测试。”万秋阳说,“而且我们也需要给自己压力,好产品只有在有压力的情况下才能做出来,它告诉我们蓝魔的整个团队只有做好产品,才能真正服务用户,没有第二种捷径。”

  i9刚上市那几天,万秋阳就守着网络看京东的用户评价,“那天晚上,我先是看了一百多条,当时就发邮件告诉团队有哪些问题必须解决。到了300条我还在看,后来到了600条的时候,我就让团队的人去看了,这很重要。”结果,i9在京东上的好评率超过90%,在天猫上好评度评分也超过了4.8。而新一代的蓝魔i9s在今年“双十一”的战场上也表现不俗,预售当天下午五点就已经突破2000台的销量,是双十一的平板爆款。

  英特尔芯平板蓝魔i9s

  “现在我们的测试标准和大厂商都没有区别,看来我的路没走错。”今年初,万秋阳在深圳还见到了英特尔中国区总裁杨叙,“他看了我们的产品之后,非常希望我们能尝试着去走走高端,这跟我的想法不谋而合。”

  他把2014年定义为“质量年”,是打好团队的一年,“而在2015年,我们就会更多地去考虑产品的差异化,这种差异化会体现在在应用、UI,以及产品的形态上。”那么万秋阳或许就不用再去当那个“惹人厌”的首席质检员了,他的下一个挑战将是蓝魔的“首席产品经理”。

  二、原道刘钢:“哥们,这什么节奏,英特尔以前做PC有这么快吗?”

  原道技术总监刘钢

  最初的那几天,刘钢也似乎没心干什么事,他时不时地会打开原道数码在京东上的页面,看着销售数字一点点地往上走。

  但很快地,他就不怎么焦虑销量的事了。办公室里大家的心情都不错,道理很简单,W11C——这个他们尝试了很多“第一次”,也完全反常规的平板电脑卖得异常的好。一周的预售期,2万台,真的是一抢而空。

  原道英特尔芯平板W11C

  可刘钢自己心里还是在打鼓,这能证明什么呢?就在当初制定1999元这个价格时,至少他是觉得压力蛮大的,虽然他心里很清楚,就这个产品的用料,绝对可以让它卖得更贵。以至于当几个公司高管质疑他提出的“两年延保”计划时,他没有丝毫的担心。

  但他是原道的技术总监,对于他的挑战还远远没有结束。这个重新修改了主板,换了屏幕,更新了无数接口,又是在三个月时间里上马的产品,用户到底喜不喜欢?

  他只有等,直到有一天,市场部的同事拿着一沓数据“啪”地砸在他桌子上,兴奋地跟他描述着市场的反应,这种焦虑才完全释放。98%的用户好评率,少有的几个差评也多跟产品无关,这在国内平板市场上极为罕见,而它竟然发生在一个一年前还在做着低端货的小厂商身上。有人开始叫他“零差评先生”,他也只是笑笑。

  这发生在今年的5月,他是去年9月入职的,短短的9个月,用他的话说,“生不如死”。

  当他第一次来到原道远离市区的那个四层厂房时,他甚至有些不知所措,尤其是在真正开始工作的前几周,这种感觉似乎更强烈。

  之所以接受原道数码副总经理文和军的邀请,只是觉得以自己在神舟电脑跟英特尔合作的多年经验,帮助这家老牌的数码厂商研发搭载英特尔芯片的平板电脑并不是一件多困难的事。“他们需要找一个懂英特尔,而且相互了解的人,我就是啊。”刘钢说。

  但一切对他来说,都是突如其来的挑战。原道并不是没有做过平板电脑,在他来之前,这家厂商已经做了快三年其他厂商的产品。可想而知,研发团队每天都疲于奔命,因为基于ARM架构的芯片方案在不停地升级和更新,为了在国内广袤的三线以下市场中拥有足够的出货量,他们不得不把产品周期压到极致,以快速地推出产品。长期的恶果就是这家出货量还不错的公司,却根本不知道用户到底需要什么。

  刘钢第一次见到文和军时,后者的态度非常之坚决:白牌是没有前途的。原道内部的讨论此前已经持续了好几轮,直到有一天,英特尔向他们抛出了橄榄枝,这家国际巨头想要在深圳复制当年联想的神话,它要扶持几家像原道这样有野心的公司。

  “这被他们认为是一个创造品牌的突破口。”刘钢没多想,就接受了邀请,理由很简单,这是他没干过的事。可没过多久,上文讲到的“噩梦”就来了。彻底被这个奇怪的产品节奏打败了,即便是他自认为很熟悉的英特尔。

  第一次去产品选型时就崩溃了,他看到英特尔的产品演进路线图之后,瞪大了眼问坐在旁边的项目经理,“哥们,这什么节奏,你们以前做PC有这么快吗?”他完全没想到,英特尔在移动业务上的改变如此之大。

  他只好开启了“夜不归宿”模式,加班到半夜都是常态。你就想想,只是英特尔对接他们的团队就跟在他们那上班一样,“每天都进进出出的,各种测试和调试他们都是要参与的,不管是信号,还是散热。”

  双方都没办法,这毕竟是新业务,英特尔在供应链上的缺失很明显。一开始,原道在英特尔产品上的备货周期是6到8周,作为交钥匙解决方案,这算是没有任何的竞争力。英特尔总是找那些欧美的零部件供应商,这跟ARM侧重于国内供应商有很大的区别,后者的备货周期只有两周。这意味着同样的配置,产品交付的周期要慢一个月以上,在价格敏感的国内平板市场,这非常致命。

  “要命的挑战就是,能不能在产品还没有ready的情况下,提前去备货,还要相对准确地预测销量。”刘钢的团队可以实现在6到7周的时间里完成研发,然后用1个月去小规模地量产,他的要求就是一款产品必须在三个月之内上市。

  那就只有不断地测试了,这是解决不确定因素唯一的办法。刘钢招了不少人,在制订了详尽的测试计划之后,他们共同开启了“夜不归宿”。

  这时候,英特尔已经在深圳的生态链搭建上,不计其数地投入了很长时间,他们甚至在今年很激进地提出了4000万台平板电脑的销售目标。这都让包括文和军在内的原道高管们血脉偾张:我们一定要做出一个精品来。

  所以,对刘钢的要求就是就不能放过任何一次极端的测试。让他记忆深刻的是有一次他们发现了一个视频播放的bug,如果唤醒休眠状态,产品有极小的概率会黑屏。“我们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到底是硬件还是软件。如果放在以前,这种事根本不会影响到产品上市的时间。”刘钢的团队还是去找了英特尔和微软两家厂商,最终解决了这个问题。

  他还要时刻等待接受DQA(设计品质检验)部门的挑战,而且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受气包”。“轮到两个部门谁都不愿妥协,把问题扔给老板时,他们基本都赢了。”刘钢无奈地笑了笑。

  有一款产品已经小批量生产50台了,结果DQA发现有些产品在100次开关机测试中会蓝屏,“他们认为有风险,这个产品就没发。”很多PK让刘钢哭笑不得。还有一次,他们发现当亮度调到最低时,有些屏幕的亮度跟标准差2个坎德拉(亮度单位)。这是什么概念?肉眼很难辨别,“但没办法,必须改。”

  这已经不像是一家白牌厂商的行为方式了,毫不夸张地讲,比他原来的工作还要严苛得多。4、5个月之后,他才算是适应了这一切。英特尔的改变也很大,它会替合作伙伴去扶植那些有潜质的国内供应商。实际上,没过多久,因为产品目录里加入了一些国内供应商,英特尔的备货周期已经缩短到了4周。

  W11C就是在这时诞生的,刘钢想赌一把。在仔细分析了前面2款产品的用户反馈之后,他觉得在分辨率、存储容量和WiFi上,原道有必要大幅度的加强。他是有些忐忑地去找老板和英特尔的,“但没想到他们都很支持我,那我们就干吧!”

  于是,1280*800的分辨率被调高到了1920*1200,他们甚至不得不为此改了主板;存储容量也从32G到了64G,而国内对64G的EMMC需求非常小,原道的供应商还专门跑到韩国去找三星要货;他们后来还用了博通5G的WiFi芯片,这比Realtack的2.4G芯片足足贵了5美元。

  “做出来之后,才发现成本高了太多,国内平板产品很少有这么贵的。”刘钢在内部会议上向包括文和军在内的公司高管们提出了这个问题,“几个老板一咬牙,拍板定到了1999。”

  紧接着,就是文章开头的那个故事。“零差评先生”现在可是公司的风云人物,但因此悲催的是,老板加的任务越来越重。今年第一季度,原道的出货量是2万台,而到了第三季度,已经涨到了10.5万台。为了持续这个增势,刘钢只能不断地去做出好产品。

  所以,他早已学会了迅速扔掉光环,变身攻城狮,回到“生不如死”的真实生活中……

  三、昂达柳徽:“大象开始跳舞了”

  昂达电子副总裁柳徽

  柳徽递上一张自己的名片,上面的职务是“产品经理”。

  显然,这位昂达电子的副总裁更喜欢本真一点的角色。这很像他的偶像——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极简生活却对产品有极致追求。

  不过,柳徽认为乔布斯伟大的地方不是抠产品细节,而是能够预测趋势——iPhone、iPad都是面向未来的产品。柳徽也喜欢谈趋势。最近在讲行业和产品时,他常说的一句话是,“英特尔芯平板是一种趋势”。

  2014年10月22日,昂达电子一口气发布了五款采用英特尔芯片的平板电脑新品。他还透露,今年年底昂达还会推出全新系列的英特尔芯平板。这位昂达的“首席产品经理”对所谓的“平板已死”不以为然,他认为现有平板只是玩具,未来会是全能型平板的天下。“英特尔加Windows将改变整个平板市场”,柳徽目光笃定。

  昂达电子英特尔芯平板系列

  在昂达内部,柳徽最大的业绩是带领昂达电子不断转型成功。他总能看准趋势,而且他的信条是——趋势一定会战胜优势。

  2000年,从华中科技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毕业后,柳徽南下广州,加入昂达电子。他在这家公司一待就是14年,从底层的营销业务员做起,一直成长为负责消费业务的副总裁。

  “行业内的人经常说昂达是机会型的,每次踩点都踩得很准”,柳徽也同意这种说法。不过他认为,把握趋势才是最重要的。

  昂达电子成立于1989年,最初的业务主要是为一些海外品牌做国内市场的代理,按照其官方说法,“是中国境内最早建立全国IT渠道体系的公司”。从1999年开始,昂达向自有品牌转型,开始做主板、显卡等电脑配件,后来逐渐把产品线拓展到U盘、MP3、MP4,一直到今天的平板电脑。

  柳徽的职业生涯伴随着昂达从代理商向产品市场的转型,他后来又成为昂达在消费产品市场的“操盘手”。无论是最初的U盘还是现在的平板电脑,他领导昂达在各个细分领域都成为了市场最大和最具影响力的品牌之一。

  2002年,在销售一线待了两年的柳徽从大区销售负责人变身为 “产品经理”,他“做出”的第一个产品是U盘,因为当时市场上此类产品稀缺而需求旺盛,昂达U盘受到了热捧。2003年,看到MP3可能成为“爆款”,昂达迅速切入并很快占领了市场,后来到2007年,昂达又一头扎进了MP4市场。

  2011年,昂达又看到了“新大陆”。这一年,昂达推出了全球首款A10平板,产品一上市就供不应求,连续半年都处于脱销状态。

  柳徽承认,成就一件事很多时候是“押宝”,有运气成分,但前提是了解产品趋势,“我们看的东西更贴近市场,知道下一波用户的需求在哪里”。

  以昂达的第一款平板电脑为例,推出的时机刚好处于iPad问世一年后,国内用户对平板电脑开始有了概念,虽然那一款平板电脑无论在系统还是界面上今天看来都非常落后,但在当时却极大满足了用户移动中看电影和上网的需求。

  2014年,在平板电脑行业野蛮成长了三年后,昂达宣布全面布局英特尔芯平板。柳徽又一次开始“下注”。

  事实上,因为在主板业务上的合作,昂达和英特尔之间并不陌生。其实早在2012年,英特尔就曾找到昂达想在平板电脑上有所合作,但被柳徽无情地挡了回去。在他看来,那时英特尔基于移动的芯片产品虽然计算能力不错,但功耗问题存疑,最关键的是,他拿不准英特尔当时真正的想法和决心。

  “我们不知道英特尔是短期策略还是长期策略,拿我试三个月发现这个东西不好玩,结束了怎么办?剩下痛苦的是我”,柳徽说,“虽然昂达押宝押那么多次,也喜欢赌,但从不盲目,我们要做一个东西,起码要有六成以上的把握”。

  尽管如此,柳徽心里也非常清楚,英特尔是有实力的厂商,绝对不能关闭和他的窗口。2013年底,当英特尔中国区CTE销售经理王一栋又一次带队到广州拜访柳徽,并向他展示了英特尔面向平板电脑最新一代的凌动处理器Bay Trail之后,柳徽觉得是时候再好好评估一下了。

  柳徽看了英特尔详细的产品规划,了解了英特尔在移动方面的最新进展。让柳徽感到惊讶的是,仅仅过了不到一年时间,英特尔不仅推出了适应于本土市场的交钥匙解决方案,而且整个团队都给人众志成城的感觉——英特尔解决了安卓系统兼容性和功耗方面的问题;英特尔通过技术手段把元器件从一千多个做到四百多,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英特尔在深圳增设了研发和技术服务团队;英特尔会从技术、供应链、渠道、品牌等多方面帮助合作伙伴……

  “大象开始跳舞了”,柳徽看到了英特尔的变化和决心。他知道,已经有竞争对手开始使用英特尔芯片,昂达必须加快跟进。他迅速召集高管和销售主管开会,决定押宝“英特尔”。

  没想到在随后的合作中,英特尔又一次刷新了柳徽的认知。英特尔对昂达的各种需求,有求必应且反应迅速,两个公司的团队经常一起加班加点。甚至,昂达遇到技术问题,柳徽晚上十点还把英特尔的人找来电话会议。“很多同行跟我的感受一样,就是没想到高大上的英特尔这么接地气,这么快就适应了深圳速度。”

  亲密无间的合作最终导致了好结果。在刚刚过去的“双十一”购物节,在英特尔和昂达共享了各自的渠道资源后,采用英特尔芯的昂达“V891w四核”成为双11中销量最大的Windows 8平板销售。而另一款采用英特尔芯的的新品“V101w四核”,也成为10.1寸大屏中的Windows8销量冠军。

  柳徽又一次“赌”对了。 

  现在,加上英特尔的资源,昂达在平板产品线上做出了一系列规划,除了在消费市场一路高歌,也积极在餐饮业和教育业寻找机会。柳徽非常看好平板电脑在商业领域的应用。

  “未来的平板会比较轻薄,续航能力强、运算能力和PC达到相近的水准,用户不仅能用来娱乐,也能满足商务的需求。”柳徽说。

  明年,昂达会加码跟英特尔的合作,全面采用英特尔新一代的产品平台,比如SoFIA,这是一款手机和平板可以共用的芯片。那么问题来了,昂达的“下一个趋势”会是手机吗?

  “趋势预测大师”柳徽语气谨慎起来,在他看来,之前的U盘、MP3算是电脑周边行业,平板严格说来也属于电脑行业。“手机有点跨界,我们还在衡量。”

  四、台电杨毅:“英特尔芯平板的‘东风’要起来了”

  台电科技市场及品牌总监杨毅

  刚刚结束的“双十一”对杨毅来说是疯狂的一天。

  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台电平板的双十一淘宝销量又创造了新的记录——全网成交金额、成交商品数、成交人数均超越三星、微软等国际品牌,仅次于苹果和小米;其搭载英特尔芯片的台电X98 Air更是成为全网热销爆款,销量仅次于小米平板。看着实时更新的销售数据,他知道,英特尔芯平板的“东风”要起来了。

  热卖爆款台电英特尔芯平板X98 Air 3G

  说实话,在淘宝上冲击国际品牌,在过去杨毅想都不敢想,看上去,“十分钟售罄”应该只是像小米这样“风口上的猪”享受的特权。但短短一年多时间,台电改变了自己。

  故事的时间轴要拉到18个月以前,一天,杨毅接到了公司的一个通知,说是要做英特尔芯片的平板,量还不小。

  他心里犯着嘀咕,要知道,英特尔过去是全球PC芯片领域的巨头,和这头“大象”相比,台电体量就像是一只蚂蚁。“这合作起来肯定少不了磨合,并且平板芯片上面,瑞芯微、全志不都是现成的伙伴吗?”杨毅心里充满了问号:和英特尔合作有前景吗?

  带着疑问,杨毅带着团队去了北京,和英特尔中国区总裁杨叙见了一面,他想亲自探探巨头的“心思”。

  彼时的杨叙正试图在深圳的平板市场掀起一场革命,从PC到手机再到平板,深圳的整体产业链方兴未艾,蕴藏着大量的机会,这对英特尔而言意义重大。

  当时杨叙讲了这么一句话,让杨毅印象深刻,杨叙说,英特尔走到今天要做一件事——那就是要革自己的命。

  杨叙表达得很直接,虽然英特尔在PC芯片领域已经站稳了地位,但是在平板里面却是小弟。未来是移动领域的世界,如果英特尔不进入这个领域,哪天我们这个公司也会出现落后。那时候就是等着别人来革我们,所以说今天英特尔首先要革自己。英特尔很需要像台电这样的合作伙伴。然后他也讲到,在移动领域,英特尔一定要做到他们的目标,达到他们的份额,他们会发动整个公司、整个集团全力去做。“我觉得我看到了这种迹象。”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谁说平板领域不会再诞生一个“联想”呢?

  杨毅有点激动,这确实是个机会。台电虽然在一些领域做到了第一,但在平板市场上却一直不温不火,进步缓慢,和英特尔的合作说不定能带来些改变。

  合作就这么开始了。事实上,连杨毅自己也没想到,工作方式的改变如此之大。

  那时候,作为台电跟英特尔合作接口人的他几乎每周都要和英特尔的各种部门打交道,光软件部门就接触了3-4个,因为软件部门就有做软件配合,软件研发,以及介绍生态圈适配的等等,更别提销售、渠道、市场、行业等各块下面的细分部门了。杨毅说自己从来没见过这么多英特尔的人,这一次英特尔着实在人力物力上下足了功夫,有非常体系化的一整套东西来做支持。

  但对于台电来说,除了英特尔给过来的,台电还是想做出一些自己的特色。比如,他们自己把英特尔标准设计参考图的PCB制造工艺从六层通孔改成了盲埋孔;把屏幕分辨率从1280调成了2560视网膜屏,为此,“折腾”了英特尔六个月,才把所有的东西调好。他觉得英特尔应该“恨死”自己了,原来台电也是个“麻烦”的家伙啊,不过好在英特尔的工程师不怕麻烦。

  除此之外,他笑称台电也经常去其他地方打听军情。起初做X86时大家对兼容性很担心,怕出问题,为此他们还去蹲点联想K900(2013年采用英特尔芯片的智能手机)的论坛,足足有一个月。后来台电列出了3000多个常用的、主流的软件给英特尔调试,一旦出现问题,马上发给英特尔,最后的结果是都能解决。

  这一系列努力的结果大大超过了双方的预期。去年的这个时候,第一台双方合作推出的台电P89 Mini一上市就火了,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五千台备货被一扫而空。

  “当时太幸福了。”杨毅还记得,在当时产品上市后的小型庆祝会上,一位英特尔北京办事处的小伙伴笑着对他说,你知道吗?我一个月需要在深圳待二十几天,每天平均下来都要被人拒绝两到三次,而且是非常礼貌地拒绝。这位小伙伴以前常驻北京,但为了项目,基本把“家”安在了深圳,适应了“深圳速度”,每天晚上九、十点下班也不觉得晚。为了把事儿做成,英特尔的人也是够拼的。

  故事并没有结束。一个小的插曲是,第一波台电的销量也给英特尔带去了信心,他们更加卖力地通过技术手段不断减少平板的元器件,扩大零配件方案库,降低整体的芯片成本。

  与此同时,双方的合作数量也从最初的5K,追加到了后来的50K,然后变成了100K,再到500K。

  杨毅回过头来再看当时的产品定价,还是觉得自己挺“高瞻远瞩”的。

  其实,正如英特尔在众多公开场合中所说的那样,英特尔在与中国本土合作伙伴合作的过程中也从本土合作伙伴的身上学到不少。就说台电这第一款英特尔芯平板的定价,当初双方就曾因此讨论不下十次。当时的英特尔认为从整体的前期研发、产品以及各级销售的费用来看,这类市场定位的产品价格要做到1499。但台电做了现有市场状况的研究,认为千元以内的价格更能引爆市场。一番商议之后,台电把首批产品定价到了1099元,相比于当时的市场价位,这样极具性价比的产品很有杀伤力,但谁也没有想到,到最后京东首发的时候定价又往下走了100元,最后为999元。

  为了拿到这个价格,在前期,台电、英特尔、供应商一起打磨产品,拿资源,拓市场,不过在上市前,整个产品加上销售费用的成本价仍然达到了1200元左右。

  原因在于,当时英特尔的供应商中,欧美厂商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其次日本以及台湾地区也有一部分供应链厂商,仅仅是一个PCB的工艺,在大陆市场上也没有人可以做。所以在成本控制上,英特尔也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并且,台电在英特尔产品上的备货周期要45天,对于找准平衡销量和价格之间的点对于大家都是极具挑战的。

  现在看来,虽然刚开始的几批备货是“亏本做生意”,但相当值得,因为第一炮还是打响了。

  随后便看到了今天的故事,英特尔团结白牌平板厂商、组建全新CTE部门(CTE,即中国技术创新生态圈)、深入华强北,一些公司外国高管甚至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学会了日常中文交流。

  “现在整个势头是起来了。” 让杨毅印象深刻的是,去年台北电脑展的时候,做英特尔平板的厂商用两只手就可以数得出来,但是到了今天再看,数量乘以五,乘以十。而且现在各行各业都在做英特尔的配套,不到一年的时间拓展非常迅速。

  这就是大厂商的魄力,杨毅说,在去年英特尔在平板市场还比较薄弱的时候,他们定下了4000万的销售目标,现在看来,这个决定本身就很了不起。

特别提醒: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