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本 频道

2万台一抢而空 原道英特尔芯平板W11C

2万台一抢而空 原道英特尔芯平板W11C
原道技术总监刘钢

  最初的那几天,刘钢也似乎没心干什么事,他时不时地会打开原道数码在京东上的页面,看着销售数字一点点地往上走。
  但很快地,他就不怎么焦虑销量的事了。办公室里大家的心情都不错,道理很简单,W11C——这个他们尝试了很多“第一次”,也完全反常规的平板电脑卖得异常的好。一周的预售期,2万台,真的是一抢而空。

2万台一抢而空 原道英特尔芯平板W11C
原道英特尔芯平板W11C

  可刘钢自己心里还是在打鼓,这能证明什么呢?就在当初制定1999元这个价格时,至少他是觉得压力蛮大的,虽然他心里很清楚,就这个产品的用料,绝对可以让它卖得更贵。以至于当几个公司高管质疑他提出的“两年延保”计划时,他没有丝毫的担心。

2万台一抢而空 原道英特尔芯平板W11C
原道W11C

  但他是原道的技术总监,对于他的挑战还远远没有结束。这个重新修改了主板,换了屏幕,更新了无数接口,又是在三个月时间里上马的产品,用户到底喜不喜欢?
  他只有等,直到有一天,市场部的同事拿着一沓数据“啪”地砸在他桌子上,兴奋地跟他描述着市场的反应,这种焦虑才完全释放。98%的用户好评率,少有的几个差评也多跟产品无关,这在国内平板市场上极为罕见,而它竟然发生在一个一年前还在做着低端货的小厂商身上。有人开始叫他“零差评先生”,他也只是笑笑

2万台一抢而空 原道英特尔芯平板W11C
原道技术总监 刘钢

  这发生在今年的5月,他是去年9月入职的,短短的9个月,用他的话说,“生不如死”。
  当他第一次来到原道远离市区的那个四层厂房时,他甚至有些不知所措,尤其是在真正开始工作的前几周,这种感觉似乎更强烈。

2万台一抢而空 原道英特尔芯平板W11C
原道数码系列英特尔芯平板产品图

  之所以接受原道数码副总经理文和军的邀请,只是觉得以自己在神舟电脑跟英特尔合作的多年经验,帮助这家老牌的数码厂商研发搭载英特尔芯片的平板电脑并不是一件多困难的事。“他们需要找一个懂英特尔,而且相互了解的人,我就是啊。”刘钢说。
  但一切对他来说,都是突如其来的挑战。原道并不是没有做过平板电脑,在他来之前,这家厂商已经做了快三年其他厂商的产品。可想而知,研发团队每天都疲于奔命,因为基于ARM架构的芯片方案在不停地升级和更新,为了在国内广袤的三线以下市场中拥有足够的出货量,他们不得不把产品周期压到极致,以快速地推出产品。长期的恶果就是这家出货量还不错的公司,却根本不知道用户到底需要什么。
  刘钢第一次见到文和军时,后者的态度非常之坚决:白牌是没有前途的。原道内部的讨论此前已经持续了好几轮,直到有一天,英特尔向他们抛出了橄榄枝,这家国际巨头想要在深圳复制当年联想的神话,它要扶持几家像原道这样有野心的公司。
  “这被他们认为是一个创造品牌的突破口。”刘钢没多想,就接受了邀请,理由很简单,这是他没干过的事。可没过多久,上文讲到的“噩梦”就来了。彻底被这个奇怪的产品节奏打败了,即便是他自认为很熟悉的英特尔。
  第一次去产品选型时就崩溃了,他看到英特尔的产品演进路线图之后,瞪大了眼问坐在旁边的项目经理,“哥们,这什么节奏,你们以前做PC有这么快吗?”他完全没想到,英特尔在移动业务上的改变如此之大。
  他只好开启了“夜不归宿”模式,加班到半夜都是常态。你就想想,只是英特尔对接他们的团队就跟在他们那上班一样,“每天都进进出出的,各种测试和调试他们都是要参与的,不管是信号,还是散热。”
  双方都没办法,这毕竟是新业务,英特尔在供应链上的缺失很明显。一开始,原道在英特尔产品上的备货周期是6到8周,作为交钥匙解决方案,这算是没有任何的竞争力。英特尔总是找那些欧美的零部件供应商,这跟ARM侧重于国内供应商有很大的区别,后者的备货周期只有两周。这意味着同样的配置,产品交付的周期要慢一个月以上,在价格敏感的国内平板市场,这非常致命。
  “要命的挑战就是,能不能在产品还没有ready的情况下,提前去备货,还要相对准确地预测销量。”刘钢的团队可以实现在6到7周的时间里完成研发,然后用1个月去小规模地量产,他的要求就是一款产品必须在三个月之内上市。
  那就只有不断地测试了,这是解决不确定因素唯一的办法。刘钢招了不少人,在制订了详尽的测试计划之后,他们共同开启了“夜不归宿”。
  这时候,英特尔已经在深圳的生态链搭建上,不计其数地投入了很长时间,他们甚至在今年很激进地提出了4000万台平板电脑的销售目标。这都让包括文和军在内的原道高管们血脉偾张:我们一定要做出一个精品来。
  所以,对刘钢的要求就是就不能放过任何一次极端的测试。让他记忆深刻的是有一次他们发现了一个视频播放的bug,如果唤醒休眠状态,产品有极小的概率会黑屏。“我们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到底是硬件还是软件。如果放在以前,这种事根本不会影响到产品上市的时间。”刘钢的团队还是去找了英特尔和微软两家厂商,最终解决了这个问题。
  他还要时刻等待接受DQA(设计品质检验)部门的挑战,而且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受气包”。“轮到两个部门谁都不愿妥协,把问题扔给老板时,他们基本都赢了。”刘钢无奈地笑了笑。
  有一款产品已经小批量生产50台了,结果DQA发现有些产品在100次开关机测试中会蓝屏,“他们认为有风险,这个产品就没发。”很多PK让刘钢哭笑不得。还有一次,他们发现当亮度调到最低时,有些屏幕的亮度跟标准差2个坎德拉(亮度单位)。这是什么概念?肉眼很难辨别,“但没办法,必须改。”
  这已经不像是一家白牌厂商的行为方式了,毫不夸张地讲,比他原来的工作还要严苛得多。4、5个月之后,他才算是适应了这一切。英特尔的改变也很大,它会替合作伙伴去扶植那些有潜质的国内供应商。实际上,没过多久,因为产品目录里加入了一些国内供应商,英特尔的备货周期已经缩短到了4周。
  W11C就是在这时诞生的,刘钢想赌一把。在仔细分析了前面2款产品的用户反馈之后,他觉得在分辨率、存储容量和WiFi上,原道有必要大幅度的加强。他是有些忐忑地去找老板和英特尔的,“但没想到他们都很支持我,那我们就干吧!”
  于是,1280*800的分辨率被调高到了1920*1200,他们甚至不得不为此改了主板;存储容量也从32G到了64G,而国内对64G的EMMC需求非常小,原道的供应商还专门跑到韩国去找三星要货;他们后来还用了博通5G的WiFi芯片,这比Realtack的2.4G芯片足足贵了5美元。
  “做出来之后,才发现成本高了太多,国内平板产品很少有这么贵的。”刘钢在内部会议上向包括文和军在内的公司高管们提出了这个问题,“几个老板一咬牙,拍板定到了1999。”
  紧接着,就是文章开头的那个故事。“零差评先生”现在可是公司的风云人物,但因此悲催的是,老板加的任务越来越重。今年第一季度,原道的出货量是2万台,而到了第三季度,已经涨到了10.5万台。为了持续这个增势,刘钢只能不断地去做出好产品。
  所以,他早已学会了迅速扔掉光环,变身攻城狮,回到“生不如死”的真实生活中……

特别提醒: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