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168新闻评论】笔记本电脑现在已经非常深入我们的生活了,办公室里、街头上、家里甚至是地铁里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拥有一台笔记本已经不再是什么稀罕事了。笔记本的普及程度到底有多高?我们通过厂商的广告便可探一二,就像相面的这幅图片,厂商对这款产品的宣传力度主要集中在年轻时尚的女性消费者。可以说笔记本电脑不再是高端用户和商务用户所独有的奢侈品,它们更加贴近每一个普通人,它们更轻、更薄并且运算性能更加强悍,无论什么级别的笔记本(各种尺寸和用途),都在朝着减重(减小体积功耗)和强身(提高配置和运算水平)的方向发展。在电脑产品中,笔记开始扮演者“小强”的角色。
美女与笔记本!我们看到最多的笔记本宣传海报 |
虽然今天的笔记本电脑越来越强,但在诞生之初它们也仅仅是能够解决移动运算的问题,在那个年代计算机的体积都非常大,很少有人会想到,这个东西还有能够提着到处走的可能。而就在1982年,世界上公认的笔记本电脑的老祖宗在动之诞生了,这就是T1100!Intel 80C86(4.77MHz)的处理器现在看起来台小儿科了,512K的最大内存基本上连现在处理器的缓存都赶不上,存储数据只能用软盘,这还不算这个仅仅配置了9英寸单色液晶显示器的笔记本重量竟然达到了4公斤还要多。
东芝T1100,笔记本电脑的开山鼻祖 |
虽然相比现在的笔记本而言T1100很重并且运算水平很低,但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它的表现夜景相当惊人了,这使得移动和计算的结合成为了可能,虽然还需要外接电源的支持,但它却成为了笔记本电脑的开山鼻祖,在它之后的产品基本上都沿用了它的发展思路“移动和计算”。就像IBM公司的第一台以ThinkPad命名的笔记本700C,就是沿革“移动”概念的一款产品,在20世纪90年代初(该产品1992年诞生)这样一台配置了10.4英寸彩色液晶屏、120MB硬盘和25MHz主频486SL处理器的产品就能够做到如此的小巧和结识,笔记本移动的概念开始打动着更多人的心。
但是在那个年代,由于处理器以及相关各项技术的限制,笔记本电脑在缩小体积的同时便会丧失一部分的性能。随着视窗操作系统的逐渐普及以及硬件加速标准的统一(大家现在接触最多的是DirectX接口),笔记本电脑运算水平的劣势开始越来越明显(相对于台式机而言),因此在那个时代笔记本的体积都不是十分的轻巧,主要的原因就是要平衡芯片以及存储系统等的性能要求。就算是这样,笔记本电脑当时还面临着成本的问题,高高在上的价格注定它是有钱人的奢侈品(同期的台式电脑价格本身就很高,笔记本的售价更高)。
处理器的发展速度非常地快,转眼间电脑的称谓就从“486”和“586”进入到了奔腾时代,一直到奔腾II时代笔记本的运算速度才有了明显的改进。在整个奔腾II代处理器的发展周期里,诞生了无数的经典笔记本产品,比如IBM的600E和跨世纪的T20(T系列的开山之作)。更多的轻便材料开始被运用在笔记本电脑上,比如钛合金以及碳纤维等复合材料,而DVD光驱、高分辨率的液晶屏幕、更大的内存以及更快的处理器开始出现在笔记本电脑上,性能开始成为笔记本电脑发展的主导,但是它们的重量相对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我们上面提到的两款产品重量均在2.5公斤左右)。
T20标志着高性能笔记本电脑减重的开始 |
与主流笔记本电脑的发展思路不同,全美达(Transmeta)公司一直着力于低功耗处理器的研究。就在2000年Crusoe处理器诞生了,而这款处理器最先得到了众多日本电脑制造公司的支持,因此像Fujitsu FMV-Biblo Loox S553这样的产品开启了笔记本轻量化的大门,它的重量还不到1公斤,所配置显示器也仅有8.8英寸,虽然它算不上强悍,但是它让人们察觉到了“原来笔记本电脑可以做得如此小巧”。与欧美厂商着重追求性能不同,这类产品突出了轻量化,可以说它们代表了笔记本电脑在当时的两个极端发展方向。
经典到掉渣的高性能轻薄笔记本开山鼻祖X20 |
不过就在这些产品诞生同年的年底,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系列笔记本电脑诞生了,这就是IBM的X20笔记本电脑,而它的那颗奔腾的心也进化到了移动奔腾III的时代,这让它的处理能力直追当时的主流电脑。而它的过人之处还不止于此,它沿用了之前产品广泛应用的钛合金外壳,并且还采用了碳纤维的骨架,在别的品牌笔记本还在使用铝镁合金的年代,它已经开始广泛应用航太材料来为笔记本“瘦身”了,并且这样做还能提高笔记本的整体强度,它的重量也因此得到了有效控制,1.4公斤的重量使得它在同类运算水平的产品中名列前茅。
可以说在2000年笔记本电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看到了三个发展方向。一个是追求更高的运算性能,一个是追求更轻巧的体积,另外一个则是选择中性的进化,在体积和性能中间取得平衡。虽然那个时候笔记本受到技术限制仍然没有变的非常强悍,但“减重”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无论何种类型的电脑都开始了减重的进程,并且追求“平衡”的产品也诞生了。就在我们发现一切都在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的时候奔腾4来了,在这个时段里笔记本遇到了麻烦,“平衡”在一段时间内短暂地消失了。
在奔腾4诞生之后,移动处理器在功耗和性能之间的平衡被打破,奔腾处理器在执行效能方面不再具有优势,在桌面处理器方面AMD公司占据了竞争的上风。在移动处理器领域,笔记本的选择余地相比桌面处理器要小得多,Intel公司在这个市场的占有率优势影响着这个市场的发展,那个时候笔者还在上大学,亲眼目睹过很多消费者选择相对老旧却很便宜的采用PIII-M处理器的产品,而弃P4处理器而去,尽管移动P4处理器发展出了几个版本,但还是掩饰不了移动处理器踏步不前的颓势,直到奔腾M处理器的出现。
奔腾M处理器没有采用移动P4处理器超常流水线的设计,而是回归了高执行效能的发展方向,这使得当时竟然出现了移动处理器的执行效能要高于桌面处理器的情况。并且得益于低主频的特点,它更加节能并且有很强大的超频空间,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出现了一个特殊的词汇“MODT”即移动到桌面的英文缩写,很多DIY玩家将移动处理器配置到台式电脑中去。并且从2003年开始,市场上大量的出现了配置12英寸屏幕的笔记本电脑,众多厂商都推出了这一级别且重量控制在1.5公斤以下的产品。
奔腾M处理器让笔记本的运算能力可以匹敌台式机 |
处理器的发展带动了笔记本向更轻、更强的方向发展,尤其是在迅驰平台出现之后。当时的处理器双核进程还局限在物理内核的简单整合,而一些比较先进的桌面处理器还采用独立二级缓存的设计,而迅驰平台中的处理器已经使用了统一的二级缓存,虽然在仲裁机制上它们各有利弊,但迅驰处理器的节能特性要强于对手不少,这也使得笔记本电脑在当时已经足以和台式机比拼运算能力,从此笔记本不但能够做得更轻而且能够做得更强,甚至引来无数高端DIY玩家的青睐,游戏笔记本和高端移动图形工作站也出现在了世人的面前。
像SONY G118这样的轻薄笔记本的出现为我们打开了“小强”时代的大门 |
在迅驰刚刚出现的年代,它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处理器的进步,它同时规范了芯片组合通讯组件的规范,最大限度地在提升性能的同时注重了节能,同时也催生了像SONY G118这样的超便携笔记本的诞生。SONY G118可以说是当时追求轻薄的极端产品,一款采用12英寸屏幕的笔记本只有1.12公斤的重量,虽然它不是当时最轻最薄的笔记本电脑,但是它采用了LED背光屏幕和碳纤维外壳,而且采用了超低电压版处理器,并且没有舍弃光驱这个传统的电脑配件,更让人嘬舌的是它的实际续航时间竟达到了6个多小时,可以说是开启笔记本“小强”时代大门的敲门砖。
随着迅驰平台的逐渐发展以及移动显卡技术的进步,双核、小巧、低功耗甚至是主流的图形处理能力开始广泛出现在笔记本上。首先我们看到,低功耗的处理器广泛开始出现在主流笔记本之上,而突出轻薄的笔记本开始广泛采用超低电压处理器,到2008年主流的笔记本电脑在处理器性能上已经足以匹敌台式机。并且它们的售价也得到了有效地控制,越来越多的家庭用户甚至是入门级的电脑用户开始购买笔记本电脑,重量在2.5公斤左右的产品广泛存在,笔记本在得到性能上飞跃的同时,在体积和价格上也得到了很好的平衡。
处理器的发展使得尺寸稍大的笔记本有足够的空间来安排独立显卡 |
但是迅驰开启的时代并不仅仅于此,对于那些用于娱乐的大屏笔记本而言,处理器和芯片组所节省下来的空间得以安排更多的系统设备。于是“独显”这个名词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笔记本中,其实笔记本电脑造早就有配置显卡的产品出现,但是早期的显卡还需要处理器协助进行运算,一直到GPU(图形处理器)的出现显示系统的运算能力才脱离对处理器的依赖。虽然在奔腾M的时代独立显卡就已经出现在了笔记本电脑上了,但是一直到迅驰时代处理器、芯片组以及GPU才在性能、功耗和价格上达到很好的平衡。
除了主流的笔记本和追求全面性能的娱乐型笔记本电脑,轻薄型的笔记本电脑业得到了很快的进步。我们继续用索尼公司的G系列笔记本电脑来举例,像对于上一代产品G118仅采用单核处理器的折衷做法,新一代的G218已经采用了双核酷睿2处理器,更新的封装工艺使得处理器具有更低的工作电压,双核处理器照样能够保持足够小的封装体积以及足够低的功耗。并且节能芯片组在这时也开始出现,它们使用相对于主流芯片组更高一级的封装工艺,在体积和功耗方面的表现更胜一般产品一筹。
G218延续了上一代产品的轻巧,但性能更加先进 |
迅驰最初的影响是在2007年,那个时候笔记本电脑更深一步地向着更小更强的方向发展。这个趋势不但体现在轻薄型的产品上,主流的产品以及追求高性能的产品都得到了相应的提升,可以说芯片的先进封装和节能技术使得性能、体积和功耗平衡的天平开始稳定,笔记本电脑的硬件开始了均衡发展,但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因为当时钟的脚步迈进2008年的时候,笔记本的时代将开启一个崭新的大门,更加强悍的技术让众人在这一年改变了对笔记本电脑的看法。
2008年的年初苹果电脑推出了MacBook Air笔记本,争做全球先进薄的口号开始出现。当乔布斯(苹果CEO)从一个牛皮纸的文件袋中单手拿出这台笔记本的时候全场都惊呆了。要知道这是一台配备了13英寸液晶屏幕的笔记本,而它的厚度仅仅为0.4厘米(最薄处的数据,最厚处的数据为1.9厘米),此外它还采用了全铝材料并且用整体成形设计,小巧、坚固、轻薄、时尚是人们对它的第一印象,而且它在走进我们后给我们带来的惊异还不仅于此,因为它还带给了我们另外的一个概念“高效”!
MacBook Air告诉我们,原来轻薄是可以通过“高效”来达成的 |
它的高效体现在单独开发设计的处理器和芯片组,P7500处理器和GM965+ICH8M芯片组都是特别定制的版本,在保证了频率、缓存、系统总线以及相应的芯片组功能的同时,它们还都采用了最新的封装工艺,在体积和功耗上要比同类芯片有进一步的提升。此外它还采用了LED背光模组的液晶屏幕,针对传统机械硬盘性能差功耗高的不足,这台本本还提供了SSD固态硬盘让用户选择。但是它舍弃了光驱和有线网络接口,在追求轻薄的同时舍弃了一部分功能组件。
MacBook Air开起了高度整合高性能笔记本电脑的帕多拉盒子,在其后出现的IBM X300笔记本电脑则将这一概念演绎得更加平衡。ThinkPad X300与MacBook Air一样采用了特殊设计的芯片,它也广泛应用了诸如LED屏幕背光系统以及SSD固态硬盘这样的终极瘦身节能技术,但是与后者不同的是它没有过分地追求及至轻薄的体积,在扩展性、易用性以及可维护性上它采取了更多地保留,这样它的体积控制也仅仅维持在自家的X系列产品和T系列产品之间,但是在性能上足以与T系列产品相媲美。
X300将体积和性能演绎得更加平衡 |
X300保留了MacBook Air舍弃掉的光驱和众多的扩展接口,在机身的设计上也保留了众多的扩展接口。后者的电池、内存以及硬盘等设备都是需要开机升级的,而前者则可以自由升级这些设备,在不同的应用环境下还有不同容量的硬盘可供选择。X300可以在机身连接多种外置扩展设备,而MacBook Air则必须依靠专用的扩展器来完成相同的工作。相比之下X300将轻薄、性能以及易用性平衡得更加到位,将高性能的组件整合得更加合理,致使很多人认为它是一台“跨界”产品,然而它确实是一台瘦身之后的高性能笔记本电脑。
既然很多人认为那些在保持强悍性能的同时减小体积是一种“跨界”的概念,那么现在的笔记本电脑中这个概念的笔记本电脑还大有所在。而且这个概念还不仅仅局限在小尺寸的产品中,一些14英寸甚至18英寸的产品都存在着这种设计思路。我们就拿日本笔记本厂商富士通公司的产品为例,它的S系列笔记本产品就一直在保持着与相同配置产品的体积优势,这个系列中的S6520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它采用了14英寸的液晶屏幕,但是重量却仅有1.7公斤,而且光驱等传统配置都得以保留,要知道很多13英寸的产品都没有达到这个水平。
事实证明主流尺寸屏幕的笔记本电脑也可以做得很瘦身 |
除了主流屏幕尺寸的笔记本电脑,很多体积庞大的笔记本电脑实际上也是瘦身设计的。比如惠普公司推出的HDX18,它虽然采用了18英寸的屏幕,但是它提供了就连台式电脑都不常采用的1920*1080分辨率,而且它的内部还整合了包括低音炮在内的音响系统。虽然这台笔记本在体积上要比主流的笔记本电脑大很多,但是相对于提供相同功能的台式机而言它的“占地面积”就是小的了,而且它提供了以往的笔记本所不可能提供的影音娱乐体验,在达到应用目的的同时成功地将体积“跨界”到了笔记本电脑的家族中。
谁说体积庞大的笔记本就没有经历过“减重” |
与最大的笔记本相比,UMPC则是最小的高性能笔记本。虽然它们在性能上无法与主流的笔记本电脑相比,但是相较于以低价和够用就好的性能为主导的NETBOOK(低价小屏上网本),它们在性能和续航力方面的表现还是相当强悍的。这种“跨界”的产品还引发了另外一个概念的产生,那就是MID平台的出现。虽说这个平台还仅仅出于概念状态,但让嵌入式处理器在体积提升不明显的情况下,将运算能力“跨界”到通用处理器的水平(个人认为MID平台已经模糊了两种处理器的概念),这个产品所作的强化更加令人震撼。
笔者的话:在今天我们闲侃了这么多的笔记本电脑,可以看到从诞生至今它们经历了无数的进化。但总体的趋势虽有所摆动但仍然指向着一个方向,那就是在控制体积的同时提升性能。“减重”和“强身”在当今电子产品技术的突飞猛进发展之下将会得到更加淋漓尽致的演绎,就连台式机也都开始以同样的思路发展,HTPC以及家庭媒体中心等概念都受到笔记本节能高效特点的影响(从某种角度上讲也是不同种类电脑产品发展目标的不谋而合)。抛开台式机不讲,笔记本将会更早地开启“潘多拉的盒子”!“小强”的概念将会在笔记本电脑中更加深入地普及!